在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中,约70%~80%的冷链还被“国字号”企业占领。随之外资冷链企业渐渐进入中国市场,在冷链物流方面,有夏晖物流、雅玛多这样的先行者;冷库方面也有普菲斯、太古、普洛斯这样的排头兵;设备方面以英格索兰、开利、NEC等代表的制冷领域大鳄更是不在少数。不过在冷链物流市场中民营企业的身影并不多。
在民资企业看来,虽然有政策支持,但冷链物流这块蛋糕依旧不好啃,困难重重。即使是介入到冷链行业中的民资企业,也大多只停留在冷链物流配送环节,以市内和短途配送为主。捆住民资企业手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短缺。一个冷链项目的投资动辙上亿元打造冷链所需的巨大投入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据空调制冷大市场专家介绍,仅就冷库建造来说,资金要求就很高,冷库建设仅主体工程就达1000元/㎡,此外,还需购置制冷系统、保温系统、叉车、电瓶车等各种设备,运营方面则包括燃料及动力费等。若投资1000万元建起一座冷库后,其后期的运营成本则约高达3000万~4000万元,这种高成本的投入让许多民资企业望而却步。加上冷库项目投资回报期约为6年,并不是一个短期就可见效益的投资,所以一些不具备资金实力的民资企业很难进入这个市场。
除上述原因外,冷链行业标准的混乱,也让民营企业无所适从。“不是不想进,而是不敢进。”不少民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上,笔者就看到《“冷链”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多个标准。多重标准之下,致使冷链企业在与客户签订运输合同时,主要还是依据历史沿革下来的行业惯例,各项标准参考的不多。因为各种标准内容不统一,一旦产生纠纷,会产生很多麻烦。所以民营企对此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