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论的角度而言,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永恒的东西存在的,有新生便有消亡。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电企业的兴衰自有其客观规律。 当然,任何一个实际操作企业的老板都希望他的企业能够绿树长青,青春永驻,都希望其辛苦创造的财富能荫蔽后人。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就总是要被淘汰的。 在家电领域,正是有这样一些企业,在创业阶段,他们辛勤付出,努力探索,他们引导着行业也是时代的潮流,他们创造出也令自己惊异的辉煌。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些企业或缺乏技术创新,或开拓市场不利,或囿于自身的种种弊端的限制,致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事例是举不胜数的,“可耐”、“香雪海”、“海棠”、“扬子”、“吉诺尔”……这些曾经在国人的眼里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在市场上已辉煌不再甚至难觅影踪。 从企业的角度,一定会有许多辛酸苦辣向世人倾诉。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没有到淘汰期的大宗家电,坏了找谁修理?今天,我们专门开辟名牌家电追踪栏目,对这些过去的名牌家电追踪采访,将在家电领域曾经创造辉煌的名家请出来,回眸沧桑审时度势,相信这些已经谢幕的演员会对如今正在舞台表演的演员有宝贵的指导。欢迎企业及消费者踊跃赐稿。 提起“雪花”,许多北京人都会想起雪花冰箱辉煌的过去,痛惜她的衰落,期盼她能早日重现辉煌。 1999年12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经销商云集北京香山饭店,“雪花”招商会在这里举行,经销商被数十种雪花牌电冰箱、电冰柜及小家电所吸引,手摸眼观,赞不绝口地说,“雪花”又回来了! 晶莹“雪花”满天飘 雪花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5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电冰箱的北京医疗器械厂即是雪花集团的前身。改革开放以后,雪花公司由从前主要生产医用工业用冰箱转为民用,由于基础好、起步早,雪花电冰箱迅速在全国走红。 1983年,雪花电冰箱总厂引进荷兰菲利浦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上马了一条年产5万台中型单门家用冰箱生产线。因当时我国国内家用电器缺乏,再加上雪花冰箱以其性能稳定、价格适中及低返修率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厂家只好全部按计划凭票供应,不少北京人仍清晰记得当年为能买到一台雪花冰箱而四处奔波托人找票的情景。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再从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将年产量提升到10万台。 忽视质量毁名牌 1985年,第二条生产线投产,没想到这却是雪花走向衰败的前夜。由于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再加上新招来的400多个农民临时工没经过培训便被安排在刚刚启动的生产线上,这些毫无质量意识的农民工为了多赚计件工资,竟用棍打脚踢的办法进行生产作业,致使雪花牌冰箱产品的不合格率骤升。噪音大、制冷不正常、外观磕碰等质量问题已使消费者对雪花牌冰箱意见很大,而同时售后服务上的收费不合理、态度差等更凉透了顾客的心,关于“雪花”质量、服务等问题的投诉信一封封寄到当时北京市主管生产的经委和主管工业局,国家轻工部也在一年的时间里收到全国各地投诉信近百封。1986年8月6日,《经济日报》以《“雪花”质量下降,顾客投诉日增》为标题,将近百封投诉信摘编发表。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中全文播出了《经济日报》的报道,“雪花”声誉从此一落千丈。 如果此时能悬崖勒马尚为时不晚,但当时雪花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却仍不以为然。与此同时,《经济日报》关于“雪花”冰箱质量问题的批评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