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材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也仍在研究确定之中。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的破坏;第三是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建材应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显然这样的环境协调性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 生态建材又称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生态建材与传统的建材相比,可归纳以下10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②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③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的原料和添加剂;④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⑤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选用废弃的建筑材料如拆卸下来的木材、五金等,减轻垃圾填埋的压力;⑥避免使用能够产生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的机构设备和绝缘材料;⑦购买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体现建筑的乡土观念;⑧避免使用会释放污染物的材料;⑨最大限度地减少加压处理木材的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天然木材的替代物——塑料木材,当工人对加压处理木材进行锯切等操作时,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⑩将包装减到最少。 生态建材的环境协调性与使用性能之间并不是总能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因此,生态建材的发展不能以过分牺牲使用性能为代价。性能低的建筑材料势必影响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如采用LCA方法评价,在生产环节中为节能利废而牺牲性能并不一定能提高材料的环境协调性。 从宏观来看,我国发展生态建材,现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引入资源和环境意识,采用高新技术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环境协调化改造,尽快改善建材工业对资源的浪费和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其实,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并不是排斥发展新型的生态建材,而是前面所述的发展生态建材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 结合国外的发展,我国生态建材的发展战略应考虑如下:①建立建筑材料生命周期LCA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建材的发展战略和建材工业的环境协调性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②以最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环境污染代价生产传统建筑材料;③发展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的建材制品,如新型复合墙体和门窗材料;④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大幅度降低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和服务寿命;⑤发展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⑥发展能替代生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大、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⑦开发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优异性能的建筑材料;⑧发展能治理工业污染、净化修复环境或能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的新型建筑材料;⑨扩大可用原料和燃料范围,减少对优质、稀少或正在枯竭的重要原材料的依赖。据统计,利用植物秸秆我国每年可生产板材约30亿平方米,这些板材用来做建筑物的墙体,可以满足约 705亿平方米建筑物的需要。如果这种“草砖房”得以推广,农作物秸秆可谓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