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冬天,又要供热。我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注定要承受更多冰与火、冷与热的考验。
道外区居民刘振英家的暖气至今是冷的,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只电暖风旁相对无语;市政府新设的供热投诉电话很热,自公布之日起就未间断过铃声;跑断了腿的热费收缴员,吃到的却多是闭门羹;供热企业的大锅炉在等煤下锅,而买煤的钱却捉襟见肘。而此时,距市政府规定的供热开栓日期已过去了将近一个月。
事关群众冷暖,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供热问题高度重视,近日专门成立了推进城市供热工作领导小组,促开栓、抓收费、保室温达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市民住上暖房子。
越来越严竣的城市供热形势,使越来越多的哈尔滨人意识到:传统的供热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受热方:有钱也拖着不交 哈尔滨市的冬季供暖时间长达180天,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供热面积5000多万平方米,每年应缴热费9亿多元。但到目前为止,全市各供热单位仅收缴热费2亿多元,占应收款的22.1%。
调查显示,哈尔滨市的热费收缴率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收缴难度越来越大,历年陈欠的热费已高达9亿多元。在不交热费的单位和个人中,固然有一些确属经济上比较困难;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明明有钱的单位和个人,仍以种种借口拖着不交。
按照哈尔滨市的有关规定,在政府确定热费标准及供热时间后,由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但居民只需交纳10%的热费,其余的90%则由居民所在单位承担。在这种交费体制下,供热企业、受热居民和交费单位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角关系,责、权、利不统一,信用关系十分脆弱,又缺少相互制约的手段,从而为一些单位和个人逃避交费责任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同时,开栓不及时、设备出故障、供热质量不达标等供热单位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些交费单位和居民不愿交费的重要因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单位和个人仍固守“热”是纯粹福利的旧观念,他们抱定这样一种观点:无论如何政府是不会让老百姓挨冻的。
供热方:借钱也必须开栓 政府的确不会让老百姓挨冻,过去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千方百计让供热企业开栓,尽管这些企业有许多已是债台高筑。
哈尔滨锅炉供暖有限责任公司是哈尔滨市最大的供热企业,承担着全市110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今年企业花了很大精力收缴热费,但到现在也只收上来17%,燃煤储备只有50%,最多能用到元旦。
总经理程德和无奈地说:“老百姓要温度,政府要安定,供热企业只好做出牺牲。”程介绍,由于大量热费收藏不上来,这家固定资产只有2000多万元的企业,负债额超过两亿元,已到了借贷无门的地步。
即便像锅炉供暖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供热企业,如今也未能百分之百开栓;而对于一些小型的非国有供热企业来说,政府号令的效果则要打一定的折扣。
黑龙江省台胞公司是一家集体性质的开发兼供热企业,由于其所辖的台胞小区今年热费收缴率只有1%,700多户居民至今没有开栓供热。公司经理陈立明说,去年公司为保供热已卖掉了两套商品房,今年是无论怎样也没钱买煤了。
据市供热办提供的情况,巨额的热费陈欠使全市半数以上的供热企业出现亏损。截止目前,全市的燃煤诸备率只有不足60%,供热生产难以为计,供热设备带病运行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改革:恢复“热”的商品属性 热费收缴困难造成供热企业处于困境,供热企业不能正常开栓进一步加重了热费收缴的难度,政府的干预虽可暂时缓解矛盾却更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