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国内企业为了取得国外企业的资金或技术支持,争先恐后与外企联姻,为达到目的,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而双良集团与美国特灵的结合,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从最初兴高采烈联姻,到最后冷静平和分手,双良集团并未出卖自己,而是始终把握主动。虽然最终由于某种原因,合作失败,但双良集团一直是理智对待,并独自品味被误解的苦楚。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探索,双良集团学会了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1995年10月5日,当中国制冷业的"巨头"双良集团与世界最大的中央空调制造商之一美国特灵公司强强联手进行合作时,在国内中央空调行业掀起了巨大波澜。
5年后,当两强经过短暂磨合"好合好散"时,其轰动不亚于当初的合作。对此,好多人纳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武断地将这次合资合作失败归咎于双良集团。
带着种种疑问,在双良与特灵友好分手一年后,记者来到了中国最大的溴化锂制冷机生产基地
一见倾心 80年代初,在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苏南,各种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双良集团的创业者就是在此时此地,靠9600元资本起家,经过近20年的裂变式发展,奇迹般地使企业成长为拥有20亿元资产的全国空调制冷业巨头,并夺取了全国同行五个之最: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售后服务最佳、综合效益最好。
90年代初,面对当时销售额每年翻番,当年投入当年回收的大好形势,双良的决策者们并没有"小富即安",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更高层次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993年,缪双大等企业领导考查了美国特灵公司,对该公司正在研制的三效吸收式制冷机以及该公司完整的电制冷生产体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特灵公司也认为双良的吸收式机组产品是世界一流的产品,双良的民营企业机制也颇具吸引力。双方"一见倾心",都认为双方合作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经过无数次拉锯式的谈判,1995年10月5日,双方终于在合同文本上签了字。虽然双良不是第一大股东牌作支撑,中方的利益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首先,双良的技术、信誉、商标等无形资产得到了重视。在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将永久使用"双良"和"特灵"的双商标,这就保证了双良不致重蹈国内一些著名品牌在合资后"灰飞烟灭"的覆辙。其次,成功地谈下了销售权和采购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美国特灵向合资公司转让技术的速度与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同步,而使合资公司避免成为外方的生产车间。
由此,被称为"中国、美国两大中央空调名家联姻"的合资开始了。 不"双赢"则分手 合资后,双良的决策者们才发现,对方采取种种理由拖延离心压缩机和螺杆压缩机的核心制造技术转让到中国,合资公司实际上成了特灵公司电制冷的散件组装车间,并且合资产品的关税要比进口的整机高出一截,合资公司电制冷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电制冷公司无法扭亏,对方还可以轻松地在双良溴冷机的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合资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双赢",那就只有选择"分手"。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士大惑不解,甚至简单将合资失败归咎于双良。对此,双良人总是耐心、诚恳地向各方人士说明事情的实质,终于获得了大家的理解,也赢得了美方的配合。2000年4月,双方以收购各自一块生产线的形式友好分手。
合资"波折"是双良集团前进道路中一次小小的停顿,也是一次加油的机会。双良集团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