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格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加快,开始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导的新体制,并逐步向国际能源价格接轨。1993年,我国放开统配煤矿价格,目前除部分发电用煤府指导价格外,其余煤炭产品价格均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由于目前煤炭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明显回落。电力价格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各地区价格差距很大。1998年国家取消了许多额外电价项目,但目前电价不合理状况仍十分严重。石油是市场化步伐最快的能源品种。1998年,国务院决定以月度为基础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挂钩。2000年,我国通过连续7次调整油价,彻底改变了我国石油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开始与国际市场油价基本同步。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能源消费价格的市场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环保政策标准化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增长,1997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8亿吨,为世界总排放量的10%以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煤排放的;排放二氧化硫2346万吨;排放烟尘1873万吨,其中73%是能源利用排放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健康损失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1998年和1999年,关闭非法和不合理的小煤矿3.1万家,压缩乡镇煤炭产量2.5亿吨;同时对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城市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及生活用能,规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我国能源消费政策的重点,已经从解决数量问题转向更加重视环保问题。 消费结构优化 我国能源供应进入相对过剩时期之后,能源消费政策的变化逐步引导能源消费向优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1985年—2000年,全社会用电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8%,超过了同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了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在加强煤炭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与输气的同时,积极扩大煤炭出口,进口国内急需的石油、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开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的工作,受技术、资金尤其是与常规能源比价关系的影响,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开发仍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农村新能源开发也有所进展,对缓解农村燃料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消费市场国际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逐步改变了完全依托国内资源解决能源消费的政策,转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源战略。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主要采取开放国内能源生产市场的策略,积极在能源生产领域利用外资、进口设备、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鼓励外资进入我国能源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我国不断扩大石油进口,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石油需求。我国能源消费已经离不开国际能源市场,世界能源市场的价格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我国作为国际能源将增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我国在能源短缺时期实施节能政策的着眼点,是为了节省能源消费,有时甚至牺牲必要的消费。在能源供给瓶颈状况缓解之后,我国的节能政策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首先,节能政策从控制能源消费,转向促进能源合理消费。现在我国对“节能”的理解从简单的“节约能源”本身,转换为“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能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1991—1998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4.7%。现在我国在节能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效